2014年的春天,“韓流”在中國再次顯現出強勁勢頭。被“粉絲”們稱為“大長腿”的韓國明星李敏鎬剛剛在央視馬年春晚上火了一把,“從天而降”的韓國電視劇《來自星星的你》又緊跟著“席卷”而來,占據了眾多媒體的娛樂版版面,俘虜了眾多女性“粉絲”。該劇中一句“下初雪就應該吃炸雞配啤酒”的臺詞,甚至帶動了先前因禽流感而受挫的家禽市場的銷量。有人驚呼:“新一輪‘韓流’正在爆發。”
  事實上,被稱之為“韓流”的韓國大眾文化在全世界流行的現象,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在中國出現,並且十幾年來一直保持著熱度。“韓流”為何能夠十幾年經久不衰?又如何能做到不斷推陳出新?日前,中國青年報記者在北京專訪了駐華韓國文化院院長金辰坤先生,試圖探尋到答案。
  新一輪“韓流”內容多樣化
  “‘韓流’一詞最初恰好出現在中國。1999年11月19日,一家中國媒體在報道《大長今》等韓劇在中國贏得高人氣、CLON、H.O.T等韓國流行歌手組合受到中國年輕人追捧的現象時,首次使用了‘韓流’一詞。”金辰坤院長介紹說。
  “韓流”從興起到現在,不過20年左右。如果按照時間段劃分,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是“第一代韓流”流行的時期,主要以電視劇等影視內容為主。進入21世紀之後,以偶像歌手等明星為主的韓國文化流行現象,可稱為“第二代韓流”。2011年,隨著“鳥叔”的《江南Style》風靡世界,“韓流”逐漸超越了亞洲地區,成為全球性文化現象。
  金辰坤院長認為,“韓流”發展到現在已經具有了新的特點。他說:“去年,《爸爸去哪兒》等韓國綜藝節目模板被中國電視臺引進,受到中國觀眾的喜歡;最近,電視劇《繼承者們》、《來自星星的你》在中國掀起了收視熱潮,引起新一輪‘韓流’爆發。與前幾代‘韓流’相比,現在正流行的新一輪‘韓流’有著內容日趨多樣化的特點,除了電視劇和歌舞,還包括韓食、時裝、游戲等。隨著微博等社交網絡的發展,‘韓流’的傳播渠道也越來越廣泛。”
   競爭促“韓流”推陳出新
  韓國文化產業競爭十分激烈。在韓國,除了面向全國放送的韓國廣播公司電視臺(KBS)、韓國文化廣播公司電視臺(MBC)、首爾廣播公司電視臺(SBS)這三大電視臺以外,還有很多有線電視臺。“在中國,中央電視臺比地方衛視占有的資源更多。但在韓國,全國性的電視臺和地方性的電視臺處於完全平等的競爭環境之中,這與中國的情況有所不同。”金辰坤院長說,“因此,在激烈的競爭之下,只有作品好才可以占領市場,所以電視臺和電視從業者就會不斷創新,不斷推出新的作品。”
  在激烈競爭中,節目製作者也會更多考慮觀眾的口味。“韓國的電視劇,往往是下周要播的劇集,這一周才開始拍攝,編劇會根據觀眾的反應及時對劇本作出修改,觀眾也會因此而產生一種參與了創作的感覺。這也是與中國有所不同的地方。中國電視劇往往是先寫好了劇本,播放時一般距離劇本產生已經過去了至少一年時間,這樣當然就無法對當下時事、對觀眾喜好作出及時的反應。”
  除了激烈的內部競爭,文化市場的對外開放也是“韓流”具有世界競爭力的重要原因之一。“過去韓國堅持實行國產電影配額制,所有電影院每年必須至少放映106天韓國電影。直到2006年,在推動建立‘韓美自貿區’的磋商過程中,才把韓國電影的放映日數大幅減少為73天。很多電影從業者當時認為,減少國產電影的配額之後,韓國電影可能無法生存,因此他們表示強烈反對。但是到現在我們看到,韓國電影不僅沒有死,而且還突破了每年一億觀眾,開啟了本國電影占有率超過60%的韓國電影百花齊放的時代。”金辰坤說。
  金辰坤院長還拿與日本的文化交流為例說:“在1998年以前,為了保護韓國大眾文化市場,韓國一直沒有接受日本的大眾文化。自1998年至2004年,才分4次對日開放大眾文化市場。開放初期,很多人擔心日本的‘J-Pop’會將韓國歌壇化為‘焦土’,但事實證明,這隻不過是杞人憂天。如今,韓國的‘K-Pop’反而在日本市場備受歡迎。這是誰也沒有想到的結果。”
  政府強力推進“創造經濟”
  當然,韓國文化產業的繁榮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扶持。
  2012年總統樸槿惠上臺後,提出了“經濟復興、國民幸福、文化隆盛”的執政綱領,將文化提升至政府工作中極為重要的地位。樸槿惠政府提出了“創造經濟”的發展策略,力圖從“追趕型”和“模仿型”經濟轉為“先驅型”和“創意型”經濟。2013年7月25日,由樸槿惠直接領導的咨詢委員會“韓國文化隆盛委員會”正式成立。
  金辰坤院長介紹說:“從去年開始,韓國政府還推出了‘藝術家福利制度’,從政府預算中拿錢設立‘藝術家福利基金’,為那些有一定藝術水準和成就、收入較低或沒有收入的藝術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,使這些藝術家有保障地繼續創作。”為了扶持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,韓國政府還做了其他多方面的努力。“比如,支持人才培養;對從事文化產業的公司實施減稅的優惠政策;通過成立基金會,投資有潛力的文化項目。此外,韓國還正在嘗試攜手銀行發行‘文化卡’,持這種卡去購買文化商品、觀看文化演出都會有優惠,目的是為了讓大家有更多的文化消費。”
  “韓國還非常重視版權保護。沒有版權保護,文化產業不會得到良性發展。” 金辰坤院長說,“韓國在版權保護的法律規定和管理上都非常嚴格,而且從小就對國民進行知識產權保護教育。”
  所有這些措施,使得韓國文化產業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。金辰坤院長介紹說:“韓國總體經濟增長率近年來保持在3%~4%的水平上,但文化產業的增長速度可達7%~8%。2013年,韓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值達到855億美元。文化產業在提高就業率上的貢獻也不小。汽車等製造業領域的機械化、自動化程度已經很高,因此對於人的需求量不是那麼高了;但是文化產品的製作需要依靠大量人力,文化產業對於人力的需求至少是其他產業的3倍以上。所以,文化產業的就業形勢也比其他領域都要好。”
  “政府鼎力相助、國會立法、商人投資、藝術家創造。這樣的格局造就了韓國國內文化產業的繁榮。”金辰坤院長總結說。
  “韓中在文化產業上也有互補性”
  金辰坤頗為自豪地說,“韓流”備受世界關註,正發揮著向世界宣傳韓國、提高韓國國家形象和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。
  2013年,韓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出口額達到50.9億美元。在文化產品輸出方面,韓國政府也有一些相關舉措,比如,通過舉辦文化產業博覽會,將國外廠商和從業人員邀請到韓國來參觀、購買韓國的文化產品;鼓勵外國電影到韓國拍攝,對在韓國拍攝的國外電影提供在韓國境內使用的製作費的30%;要求外國政府控制韓國文化產品在別國的盜版等侵犯知識產權行為;以往主要致力於向海外推廣韓國工業製品的‘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(KOTRA)’,現在也將目光投向了文化產品。”
  說到海外市場,金辰坤院長表示,韓中兩國在經濟領域所具有的互補性,同樣適用於文化產業領域,“中國被韓國視為一個有無限可能性的市場。”
  他說:“中國是一個文化強國,在過去幾千年中,韓國一直是接收中國文化的一方。但現在,尤其是在大眾流行文化方面,目前還是從韓國傳到中國來的比較多。”對此,金辰坤院長解釋說:“這可能是因為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起步較晚。也可能是因為中國國內市場已經非常龐大,中國文化產品只要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求,就已經可以賺得盆滿缽滿了,因此,中國在生產文化產品時對海外市場的需求可能考慮得不是很多。韓國的情況就大不一樣,韓國市場很小,所以會更多地考慮到外國市場的取向和需求。”
  金辰坤院長認為,幾千年來的文化交流,使得韓中兩國國民之間有著較大的情感共鳴,因此很容易在文化產業領域進行合作。“韓中兩國在文化產業方面也擁有各自的優勢。中國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多樣文化和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;通過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等平臺,中國已經展示了世界一流的舞臺技術和表演能力。而在韓國方面,就如‘韓流’現象所反映出的那樣,除了固有的傳統文化以及藝術特質,韓國還擁有對於國際市場的洞察力、成熟的明星培養體系,以及國際水平的信息通信技術。”
  “如果韓中兩國通過交流與合作,把文化產業領域中的各自優勢很好地結合起來,就能以亞洲價值為基礎,生產出擁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品。”金辰坤說。
  本報北京3月14日電  (原標題:“韓流”為何能在中國一火再火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o35ionpv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